今日要闻

中国茶业,需要理念和科技同步创新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中国茶业,需要理念和科技同步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但还不是一个茶叶强国。面积大而单产低,有茶类少品牌,重名优而轻大众等,都是从茶叶大国向强国跨越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当前茶叶生产的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该从哪里着手?近期,

  中国茶业,需要理念和科技同步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但还不是一个茶叶强国。面积大而单产低,有茶类少品牌,重名优而轻大众等,都是从茶叶大国向强国跨越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当前茶叶生产的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该从哪里着手?近期,本报记者深入茶园,走进企业,访问专家,寻找答案。

  产能:茶叶生产增速快于消费增速

  据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我国春茶再获丰收,预计全国春茶总产63.1万吨,干毛茶总产值44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14.9%。与茶叶产量和产值同步增长的还有新茶园面积。

  中国茶园面积,从1949年以来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突破3000万亩,产量14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如今,世界上每2亩茶园就有1亩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今春全国茶园面积3202万亩,同比增加173万亩,增5.7%。其中,投产茶园增加了112万亩,而待投产茶园近900万亩,也比去年增加了近100万亩。

  不断增加的面积和产量背后是产能过剩的隐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1~2009年,我国茶叶产量年均增加6万多吨。2010年,全国茶叶产量143万吨,内销105万吨,出口30.8万吨,深加工7~8万吨,基本持平;预计2015年,产量将增至170~180万吨,尽管内销量将增至120~130万吨,出口32.5~33万吨,深加工量12~13万吨,届时仍可能出现部分茶叶积压。

  “当然,茶叶产品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好,可以通过减少采摘来减少产量,但产能过剩一旦造成市场的积压,首先遭受损失的是茶农。”陈宗懋认为,产能过剩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从现在开始,茶叶生产必须转变理念,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

  产业:标准茶园创建需要细化标准

  单产、质量、品牌等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生产效益。2009年9月,农业部启动了茶叶标准园创建,提出了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加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五大目标,并于2010年发布了《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对园地、栽培管理、加工、产品和质量管理等26项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标准园创建的带动下,全国一大批茶园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完善了基础设施和质量安全保障,提高了茶农组织化程度和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据安徽省测算,2010年,标准茶园效益增长比例普遍达到30%左右,较全省平均增长比例高10%左右。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看到海拔上千米的标准茶园里“黄板”随处可见,每一地块里都有标示牌,标示着管理员的名字和管理规程;看到仙芝竹尖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鲜茶进去,干茶出来”,全程实现了清洁化、“不沾地”,陈宗懋很高兴,但依然对施肥、打药、加工等具体操作要求刨根问底。

  “标准化管理,这个理念很好,但有标准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陈宗懋坦言,“现在来看,良种化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清洁化管理都有什么内容,产业化加工应该怎么加工,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标准茶园创建,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

  充实完善标准园的创建标准,陈宗懋认为重点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迅速提高良种化水平。目前我国无性系茶园比例不到50%,国外能达到80%~90%。二是以全程清洁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三是低碳化,减少化肥施用量,选择清洁、低碳、高效的燃料与动力。四是加工精细化,促进茶叶充分利用。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