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普洱城市品牌“天赐普洱 世界茶源”

发布时间:2024-11-22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 行业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中国普洱茶网讯: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是讲好普洱故事、唱好普洱声音、树好普洱形象... 中国普洱茶网讯: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
  中国普洱茶网讯: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是讲好普洱故事、唱好普洱声音、树好普洱形象...

  中国普洱茶网讯:“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是讲好普洱故事、唱好普洱声音、树好普洱形象,扩大普洱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和提升普洱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普洱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护作为第一政绩、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加快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洱城市品牌“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内涵:将普洱城市品牌提升为“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是对普洱诸多头衔的有机整合、集中概括和整体提升。其中“天赐普洱”蕴含着“天”,“世界茶源”包含着“地”,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

  一、“天赐普洱”的核心要义

  普洱是上苍撒落在人间的一座伊甸园,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洁净度最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天赐普洱”的城市品牌定位,突出了普洱地理区位、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的先天优势,彰显了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口岸文化的无穷魅力,是普洱各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

  (一)“天赐普洱”是对普洱自然生态的最好诠释。普洱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陲,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三大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顺势南下,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7%,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是“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和“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浓度达每立方厘米12500多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8倍以上。早在1868年,普洱就被法国的探险队惊叹为“东方的普罗旺斯”;2007年,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团队称普洱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来到普洱后,对普洱这片天、地、人、茶合一的生态环境,由衷地发出了“天赐普洱”的赞叹!

  (二)“天赐普洱”是对普洱地理区位的最好诠释。历史上的普洱,就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自元代起普洱茶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今天的普洱,地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是国家桥头堡建设的“堡中堡”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普洱境内的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是全国“一市连三国”的两个州市之一。有思茅港和勐康2个国家一类口岸,孟连国家二类口岸以及17条对外陆路通道。随着国家“桥头堡”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的深入、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的开工建设,普洱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普洱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天赐良机”。

  (三)“天赐普洱”是对普洱人文风情的最好诠释。普洱有26种民族,14种世居民族,彝、哈尼、拉祜、傣、佤5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见诸文字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积淀交融,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鲜明厚重的普洱茶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开放包容的边地口岸文化,形成独特多元的文化走廊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之都。尤为可贵的是普洱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层面,传承至今几乎没有被人为雕琢过,具有原始神秘、古朴生态、多元交融的的文化特质。目前,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墨江分别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哈尼族自治县,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有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传承千年的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等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有享誉全国的《芦笙恋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婚誓》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

  (四)“天赐普洱”是对普洱资源禀赋的最好诠释。普洱素有“怀金孕宝”的美誉,土地、矿产、森林、生物、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2个上海市、1.4个海南省、1.3个台湾省、2.1个昆明市,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铁、金、铜、铅锌、钾盐等储量居全省前列;林地和热区面积居全省首位,是云南重点林区、重要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已知药用植物1000多种,素有“云南核心药库”之美誉;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建成和在建水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风能蕴藏量220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普洱茶、咖啡、石斛被誉为普洱“三宝”,其中咖啡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茶叶和石斛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依托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普洱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及现代林业、水电业、休闲度假业、矿产五大产业集群。

  二、“世界茶源”的核心要义

  普洱是一座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的城市。茶文化是普洱的记忆和符号,是普洱人民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世界茶源”的城市品牌定位,突出了普洱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得到国际茶叶委员会的认定。

  (一)普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南方嘉木之所以美,源于南方水土之美,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美之荟萃。普洱地处中海拔、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山峦起伏、溪川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普洱被古生物学家认定为唯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普洱景谷盆地芒线发现了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如今,在普洱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在镇沅千家寨,生长着距今2700余年世界野生古茶树王,2001年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在澜沧景迈山,生长着距今1700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过渡型古茶树。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建了从野生茶树过渡到人工栽培,以及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

  (二)普洱是普洱茶的起源地。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云南普洱一带的濮族人就开始种茶。唐朝时期,普洱已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原产地和集散地。清代雍正年间设有思茅总茶店,光绪年间思茅设立海关。据普洱布朗族的有关典籍和古歌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祖帕哎冷带领部族,在澜沧景迈山一带开始种茶。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项目研究指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文化、生态、人文旅游和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日本茶叶专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称景迈山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目前,古茶园与茶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源地。在三百多年前,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至今留存于北京故宫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依然保持着至尊无上的王者风范。至明清时期,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一条是经昆明到北京;一条是经西藏到尼泊尔等国;一条是经越南转至欧洲;一条是过孟连到缅甸;一条是过勐腊至老挝。这五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大通道,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

 

文章标签:

普洱 城市 品牌 天赐普洱 世界 茶源 中国 普洱茶 网讯 全发酵茶 祁门香 东江楚云仙红茶 英红 川红 苏红 泉城绿 泉城红 越红 滇红 大益普洱茶功效 普洱茶熟茶 普洱茶鉴赏与冲泡 龙井茶属于什么茶 茶具知识 碧螺春产地 娜乌西卡 大理州普洱茶 非生态铁观音 制作工艺 普洱茶膏 砖茶 茶的功效 郎河 九洲韵 过夜茶能喝吗 凤牌 陈年普洱茶 柑普茶功效 新会柑种植

您可能敢兴趣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