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经朋友推荐,我们驱车近100公里,特别是最后的40多公里满是泥泞和坑洼,来到一个山脚下的傣族寨子寻找好茶。在老乡家试过茶样之后,整体评价香气较扬,甜韵不错,但是茶汤略显薄。虽然品质已经算不错,但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实地考察茶地,海拔1150米左右,茶树高约60厘米,平均间距约1米。根据主干直径判断以及老乡介绍,茶树多是解放初期由政府派来的民族工作组带领种植。
本以为会带着些许遗憾离开,可是在和老乡交谈当中,听老乡提及山上有一个布朗族寨子,茶好,尽是大树,只是路不好。布朗族寨子,大树,海拔更高,这些指标基本预示着一个经验值:好茶!于是我们决定继续上山一探究竟。
狭窄泥泞的山路,开车不仅需要经验和技巧,还需要勇气。10多公里的艰难驾驶之后,到达一个布朗族寨子,车已不能前行。下车爬山约40分钟,终于看到了成片的茶树。放眼望去,普遍树高不超过1米,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走进仔细观察,却是一阵惊奇:茶树主干直径很粗,基本都在15厘米以上。
观察环境,海拔1380米,红壤,茶地周围自然植被,茶地当中间杂其它树木,目测树龄百年以上。
穿过茶地继续往山上走,一些树形姿态完整的高大古茶树散落在树林之中。根据这些完整古茶树的胸径和高度判断,树龄至少应该有200年左右。
与正在采茶的老乡交谈了解到,这里的茶树是老祖先种下的,年份说不清。解放初期由民族工作组统一指挥“砍头”,告诉老乡的理由是:茶树会发的更多,而且便于采摘。之后,老乡确实感到不用攀爬采摘的便利,于是就每年冬季休茶的时候剪枝,不让茶树往上生长。根据植物学顶端优势的原理,老乡的说法正好解释了我们观察到这里有很多茶树,主干很粗,树高不过6、70厘米,树冠的直径却可以达到2米以上。
根据茶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的经验,一棵生长在土层断面边的茶树非常好的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和老乡的介绍,虽然地表以上的高度不高,但这些被“革了命”茶树的实际树龄应该是200年左右。
从寨子带回了少量茶样,评价如下:
1、外形:色墨绿,中泡条,尚显芽,干茶香气高。
2、闻香:温嗅公道杯底,茶香浓郁,持久。
3、内质:汤色栗黄,目视有较多溶解悬浮物质;茶汤香气浓郁,浓度较高,苦涩强度适中;回甘生津快,略涩底;后韵香甜,持久。
4、叶底:质地柔韧,一芽两叶为主,略有黑片,显示是手工铁锅杀青。
总评:香,浓度较高,苦涩强度适中,回甘生津持久。从口感和品质来说,不亚于某些价格昂贵的名山茶,从价格来说,可以说是价格最低的古树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