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人心中,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决不以破坏环境、毁坏生态的代价换取表面的风光。普洱人还有一句话——绿色经济发展的最终愿景目标是:不砍一棵树,也能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普洱不是普洱的普洱,不是云南的普洱,不是中国的普洱。它是国际的普洱,是世界的普洱。
两百年前,普洱因为一片茶叶踏响了一条古道。漫漫茶香弥漫至今,这片茶文化的圣地,历久弥香。
多少年后,普洱重新被世人瞩目,不仅仅因为绵延万里的茶香。
从传统茶园到现代茶园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普洱市发挥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重要的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基地”。
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认为,纵观世界发展趋向,尽管各个国家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目标指向是: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
普洱市长李小平认为,普洱绿色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了以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产业为支柱,咖啡、烟草、生物药、渔牧业、橡胶、蚕桑六大产业为骨干的绿色产业体系。
但这一过程并不通畅,人们很难想象当时的困境。
2010年,普洱市委、市政府开始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时,全市10个县(区)茶农们炸开了锅,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委会村民舒培林怎么也不愿意在自己茶园里套种杂树。他认为:“政府让村民在茶园里套种柿树、桤木、香樟树等6种以上乔木,而且每亩要达到8至10株,三五年成林后,履荫面积每亩在20%以上,这样自然会造成茶产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