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主峰海拔 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勐勐坝远远望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形成了感冒西北方一道绿色的屏障。在此山海拔2400料—3000米的中上部,年均温度 低于11℃,活动积温3000℃,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1997年3月20日,勐库镇公弄办事处五家村民张正云待人在此山中上部发现有茶树,并采摘加工饮用,8月村民唐于进等3人又发现了目前最大的一株“茶树王”之后,引起了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地县有关茶叶专家进行多次考察,最终使这一尚未被世人所发现的古茶树群落初露端倪。勐库古茶树群落地处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坐标为东径99°46′—99°40′,北纬23°40′— 23°42′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这一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5是—8日,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地区茶叶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终于掀开了古茶树群落神秘的盖头。
12月4日
中午,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专家成员及特邀嘉宾汇集双江,专家组成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数授蔡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候明明,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平盛副研究员张俊,云南省茶叶协2地副 会长曾云荣;特邀嘉3宾有省环境保护局资源生态保护处处长李映煌,省创新办资源 室负责人张建邦,云南普洱茶司仪、茶文化推广者许云彪等。
16时15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政府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欢迎会,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云昆主持欢迎会,并向到会人员逐一介绍了专家组成员及特邀领导。县委副书记胡明学对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到来珍表示了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双江基本 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勐为古茶群落的有关情况,并预祝科考工作取得成功。
20时,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预备会如期举行,临沧行署副专员张平发来贺电:“这件工作很有必要,注意工作中的权威和法定性”。中国农业科 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宣布:科考工作正式开始!科考组成员们各抒已见,纷纷对科考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告诫大家:我们的科考不需要什么“最”,只需要对古茶树群落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考证和定 位,我们的科考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的专家和历史的检验。
12月5日
8时50分,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从县人民政府广场出发。吉普车经过勐库镇后,就进入了崎岖的山路,历经坑坑洼洼的颠簸,科考组终于于 10时40分到达勐库镇大户赛村民委员会。大户赛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村寨,总人口为244户10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 里民风淳朴,民族团结,但因为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山外的世界相比仍显得非常滞后。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93元, 人均占有粮食291公斤。我们的吉普车队到达的时候,路边和村民委员会里围满了热心的群众,他们都在争相一睹这一难得的时刻,人群中还有许多小学生,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显得格外醒目。尽管这里的群众在物质生活上是如此的贫乏,但他们眼中流露的是渴求、是希望、是憧憬!他们早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已组织30多人, 用两天时间上山为我们开通了前进的路,并准备着最强壮的劳力为我们背负上山的行囊。
11时50分,科考组开始从大户赛出发徒步登山。徒峭崎岖的山路,抬头就是蔚蓝的天空,久居城市的人们离开了喧嚣之后,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深刻地体味到了另一种步履维艰。66岁高龄闵天禄教授和63岁的虞富莲教授等专家一直拒绝村民们肩上的滑竿,坚持自己步行。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登山者,使大家拥有了更大的力量。直到在工作人员的强烈要求下,部分老专家才勉强坐上为他们专门准备的滑竿。村民们轮流着抬行,他们知道肩上更多的是责任,是对未来的希 望。大户赛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李荣林除了上下协调,认真组织大家安全前行外,还自告奋勇担负起抬滑竿的任务。闵老动情的说:你太辛苦了!我第一次让人这样伺候。
13时,队伍到达海拔2200米高度,进入了丛林地带。闵老首先发现了一株古茶树,他采了几片茶叶,就爱不释手地仔细端详起种类和特征等等。目不暇接的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植被令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因为一辈子和植物打交道,一看到这种环境就亲切,就舒服。
越往前走,“路”(其实没有路)越难行,有很多原始的密林中我们都要弯下腰甚至是匍匐前进——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不是吗?专家们不辞辛劳的科考,不正是为古茶树走向外面的世界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16时30分,最后一批上山人员在县委副书记胡明学的率领下顺利到达宿营地(大茶山平掌),胡副书记激动地和大家一起高喊:“嗨!我们来到了……”,清澈的喊声在幽静的山谷中传得很远很远……
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停下来,才发觉骤然变冷,采上凝固了许多沙沙的颗粒,用手一抹,满手都是白中带黑。伸手掬一捧山泉,那种细细的、针剌的感觉立即袭遍全身。率先到达的民工已在开灶做饭,袅袅的炊烟拉得老长老长……闵教授告诉我:最近几年他走了很多地方,而能看到像今天走过的这样的原始林还是第一次。他甚至感叹:这简直是个无价这宝!
12月6日
凌晨,气温已是零度以下,我对于我们生长在南方的人本来就是一种考验,记得我们入睡时三个人合盖的一小条被子也已无影无踪,能感觉到的除了冷还是冷,幸亏我们还有火塘。
6时多,山里的天就渐渐亮开了。7时许,处在海拔1050米的双江县城还沉浸在夜的笼罩中,而这里已是清风习习、百鸟欢唱,远远在天边渐渐镶满了美丽的绯红,那绯红涂抹在身边老去了了古木上,总让人不由自主的觉着一种宁静、一种肃穆、一种深邃、一种神奇自然不朽的力量……早起的人们似乎忘了昨日的劳累,贪 婪地呼明着山间清新,宜人的空气,任丝丝阳光透过茂密的林木洒落于丛林厚厚的落叶间。
8时45分,科考组专家首先到达塥与古茶树所在地,所有成员激动万分,大家按照预先的分工立即投入了紧张而不条不紊的工作,测量、采集标本、调查10米以 内茶树生长情况,二号古茶树位于海拔2650米处,树高24.6米,根围1.85米……老专家手握放大镜对着茶花喝里呢喃不已。之后,专家们又相断现场考 察了一号古茶树及周边植被生长情况,一号古茶树地处海拔2750米的高度,根围3.1米,绿叶成荫,参天耸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全国茶资源 调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看书研究员、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兴奋地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到这种高海拔、高密度,并且长得如此生机盎然 的古茶树!”。他看到一号古茶树是有被刀刻过的痕迹后非常痛心,认为这是犯罪,是对祖宗、对子孙、对历史的犯罪!
12时,匆匆吃过午饭,专家们就紧张有序而又小心翼翼地开始制作标本,他们对每一片茶叶、每一朵茶花都呵护有加,眼中充满的都是慈祥与喜爱。12时50 分,考察组分成两路人马,沿东西向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二平方公里地块内,有代表性的大茶树进行形态特征的率领下首先发现了一株连体大茶树,这株古茶树的两条根围分别为1.82米和2米,相交汇部分成隆起状,树围为4.6米,株高16.3米。虞老激动地说:“连体树一般是榕树所特有的特证,像这样的古茶 树连体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它具有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大家踩着厚厚的落叶,和着脚下“咔嚓“的节奏,在挺拔的古木间穿行,似乎永无疲倦,直到夕阳西斜, 还意犹未尽。末了,虞老感叹:研究茶叶的人,没有实地相看勐库古茶树群落,充其量只能算一知半解。
12月7日
当柔柔的阳光洒满原努的山野,宿营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同行的各级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抓住难得的时机,见缝插针立即向专家和陪同的县领导进行采访。
闵天禄教授说:我30多年前到过双江,这一次是故地重游,现在的双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自然环境依旧,站在县城就可以看到原生林,这在这所跑过的地方是极少见的;其实,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走在第一步的都是群众,就如这古茶树群落,先有了群众的发现才有了我 们今天科考,因为这里有着爱护自然的群众,才能使这一片古茶树群落保存得如此完好。他认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是种子源,是活基因库,开发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他告诫大家,要尽量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古茶树群落的保护力度,还要不断引进人才,特别是各行业学科带头人,发展自己的研究队伍;如果不抓住 茶叶产业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