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2、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均居六大茶山之首
3、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易武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涌入易武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格局,因事端不断,一度被清廷“严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主产园饼茶(又名园宝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园茶”,大量运往普洱经销。在普洱管理茶叶贸易的官吏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规定贡茶品种为“芽叶、团茶”,普洱府每年拨出采办贡茶的专款“例银”。普洱贡茶沿贡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167年。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茶山为主,加工也由初期思茅厅专设“茶店”,渐以茶商设庄、官府监制为主,加工贡茶的茶庄一时名声大噪,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茶庄,因敬献“易武正山七子饼茶”而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其中李开基还被吏部敕命为修职佐郎。因此,易武被誉为“贡茶之乡”。贡茶大量入京,普洱茶在京城宫廷内外获得好评,声名远播,《普洱府志》中就有“普洱茶名重京师”、“誉享京华”的记载。
4、易武茶是当今传统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普洱茶在港台、广东等地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声名鹊起,饮用、收藏者趋之若骛,市面上对普洱茶众说纷纭,诸如普洱绿茶、普洱红茶等等说法令业内人士啼笑皆非。何为普洱茶?2002年6月,在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对普洱茶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普洱茶是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茶树原产地的历史名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晒青毛茶经缓慢自然发酵和人工促成后发酵制成的特种茶类。由此可见,普洱茶是不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
2004年4月,勐腊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实地考察报告称:勐腊县境内的五大古茶山雄姿依存,而茶山面貌全非,革登茶山全部变成耕地,已经找不到茶树了;倚邦、曼洒茶山虽然满山都有茶树残遗,但许多地方是零星几株,小片成林的各有六七百亩,茶树稀疏,树势衰弱;曼庄茶山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也只有千余亩。上述四大茶山古茶园共计3200余亩,年产干茶约16吨。而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含曼腊1000亩),年产干茶约90吨,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虽有七子饼茶个体作坊30余家,但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