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网(www.puerlife.com)(www.puerlife.com)讯:景迈茶山芒景村茶叶、旅游协同发展,双渠道相互促进,成效显著。
芒景村位于惠民乡南部,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座落地之一,距乡政府驻地29公里,距澜沧县城77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12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20℃,无霜期345天以上,属亚热带气候,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芒景村是一个以布朗族为主体,傣、布朗、汉、彝等民族共同杂居的民族村。芒景作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瑰宝,被先后至此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茶树自然博物馆”,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来打造成为5A级景区。
景迈茶山芒景村全貌 成金/摄 (上为芒景上寨,下为芒景下寨,3层楼为童蕾希望小学)
发展思路及措施: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提出芒景村十二五期间 “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发展思路。
(一)目标定位。保护芒景普洱茶古茶源、自然生态环境、土著民族文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芒景,把芒景发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5A级经典旅游品牌和普洱茶精神家园。
(二)性质定位。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活化石园、普洱茶源文化遗产地和普洱茶祖朝圣地。是以体验千年古茶、土著民族、生物奇观、长寿净地、天象氧吧为特征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三)规划理念。“放归自然,闻香识芒景。天人合一,茶祖朝圣地。”指自然与古茶融合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想和人类重返自然的构想。以古茶为核心、以原始森林为母体、以植物昆虫为指针,最严格地坚守住景迈山的原始生态环境空间和土著民族文化的传承。
景迈茶山 芒景古茶园的古树茶 成金/摄
优势依据:
(一)地理优势
芒景村所在的惠民乡地处澜沧县东南部,距澜沧县城45公里,国道214线纵贯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发展河乡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乡毗邻,西连糯福乡,北与酒井乡交界,素有澜沧“南大门”之称。
(二)开发优势以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牵头,成立了惠民乡景区建设指挥部,景区旅游线路基本形成。惠民乡现有精品柏林宾馆,正在规划宾馆建设客房区面积3118.48平方米,10栋别墅;道路、绿化等已完工。指挥部在景区8个核心村寨统筹开发建设项目的同时,重点打造了景迈村糯干水寨和芒景村翁基布朗族风情古寨,完成资金投入9628万元,实施项目148项。2011年4月,景区举行了试开园仪式。
(三)产业特色优势
1、古茶品牌立村:澜沧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要原产地。惠民乡境内分布在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则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目前已知的人工栽培型最大古茶园。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势推动下,以普洱市建设“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契机,依托邦崴千年古茶树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品牌效应,积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加快建设生态茶园。201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29.4万亩,其中:惠民现代茶园面积8.34万亩,古茶园2.8万亩。芒景村有古茶面积12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茶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
2、布朗文化活村:芒景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关系,使布朗族对茶及祖先哎冷留下的衣食之源古茶树林有着深厚的敬重之情,由此便有了每年的布朗族“祭茶祖节”,除此之外布朗族还保持着较为淳朴的习俗及民族歌舞,主要有:泼水节、火把节、“茶祖节”、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山龛节、祭哎冷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能为布朗族增添更多的气氛。
发展措施:
(一)发展普洱茶产业,以产业带动旅游。发展普洱茶产品,实行从茶园、茶树、茶叶、茶厂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管理,并推行普洱茶法定等级的制定,实行对茶园严格管理。围绕古茶文化,展示“茶祖之源”、“普洱茶之源”、“景迈古茶发源”,打造精品休闲观光茶园,带动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市场。
(二)以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以土著民族文化、普洱茶茶祖文化、生物文化、长寿文化、天象文化为载体,以历史遗迹、古建筑、休闲娱乐、乡村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主,突出芒景的三个唯一(世界唯一有史可考的普洱茶茶祖圣地、世界唯一的万亩千年古茶园和中国唯一的沙泉知了生物奇观),享受生态温泉疗养。
(三)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万亩千年古茶、土著民族、生物奇观、天象奇观、夜生活圈等观光旅游商品,开发天然茶疗、氧疗、水疗、心疗等长寿度假旅游商品。有效地组织景迈山与西双版纳风景区之间的客源市场合作,全面实施观光旅游、茶作体验、民俗体验、古茶探源、茶祖朝拜、科普科考、野性放归、天然氧吧、SPA康体、茶食茶饮、娱乐购物、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和产业发展。
(四)芒景布朗族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芒景布朗族传统茶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从而对本民族自身的发展增强了自信心,在观念文化上对于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发展自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念意识的灌输与保护项目的培训与实施同时并举,使村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加强了对古茶的保护意识,形成了有利于古茶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