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凤庆县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这种支柱作用不断凸现,茶叶工商税收占全部工商税收的比重从1950年的1万元,占总收入48.9万元的2%,发展到1958年的1023万元,占总收入比重达到38.5%,这种支柱作用一直延续到1993年,其总量构成为765比1960,占39%。
1994年的税制改革至2008年的十五年,糖和电两大产业迅速崛起,茶叶由于2008年市场再度疲软,生产积极性受到一些影响,但政府坚定滇红基地的品牌效应,坚持品牌战略,茶叶仍然被列为全县的重大经济支柱之一。1994年新税制规范运行,国家尚未考虑特殊行业的一些税收优惠,茶叶增值税税负明显偏高,当年茶叶增值税收入396万元,占增值税总量的32%;2004年茶叶增值税优惠政策基本到位,增值税税负明显下降,茶叶增值税231万元,占增值税总量的12%;2007年是茶叶价格的高峰,茶叶增值税达729.16万元,占增值税总量3673万元的20%。所以在现行税制模式和目前凤庆的经济税源结构下,茶叶增值税占增值税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2%——20%这一比例区间,如何服务好茶叶这一产业,使区间值最大化,实现茶叶的税收能力。这不仅是政府产业部门的事,也是国税机关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好这一课题对促进国税税源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二、凤庆茶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2007年非正常泡沫市场导致的盲目过热发展。茶叶市场由于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的非正常商业炒作,特别是对普洱茶炒作大为夸张,任意夸大茶叶这一天然饮料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药用价值、储藏价值,导致茶叶价格一度严重脱离价值高位运行,2007年春茶收购平均价达27.8元/公斤,有的企业春茶收购平均价达到47元/公斤,使茶农对茶叶的价值区间产生错位。对市场估计过度乐观,超前购买过度消费一哄而起。普洱茶市场和价格的非正常高涨,严重冲击了传统品牌滇红茶产业的原料供给,部分滇红厂商由于挡不住普洱茶泡沫市场利润的诱惑纷纷上马生产普洱茶。茶价的高涨使厂商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严重,市场规则和营销秩序发生混乱,茶叶品质无法保证,假、冒、伪、劣粉墨登场,酝酿了新一轮的茶叶危机。
(二)2008年暂时性萎缩的市场与跨大的悲观心理。2007年三季度普洱茶泡沫破裂,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出口骤然滞塞,普洱茶国内库存严重,商家营销链突然断裂,茶叶收购停滞,又使茶叶价格急骤回落。2008年春茶平均收购价19元/公斤,比2007年同期平均价减了8.8元,减幅达32%,这一形势在2008年一直未能得到明显扭转。2008年凤庆比较有规模,帐务核算相对健全的12家茶叶生产企业有8家亏损,亏损额达4714.25万元,年末库存达25388.85万元。2009年春茶的收购平均价继续下滑至13.1元/公斤,比2008年春茶平均收购价19元/公斤下降了5.9元,仅为2007年春茶收购平均价的48%。按照劳动力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来看,茶叶价格又明显低于它自身的价值,严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茶农利益短期内无法保证,还有部分中间商趁此机会压价收购,有的地方春茶鲜叶收购价一度仅为1元/公斤,造成茶农视茶如草的错觉。表现为一种过度悲观心理,出现了不愿投入,不作管理,甚至滥采、不采,对茶叶产业发生了动摇,在茶园内套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叶产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三、重振凤庆茶叶经济的建议
无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经典中还是当代流行的市场经济理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茶叶经济从近五十年发展轨迹来看,几乎为7至10年一个周期,这其中当然有政策、市场、人为调控等影响,但这些因素只不过延伸或缩短一点周期的长度,或者是挑动一点价格震动的强度而已。它的周期律是无法改变的,据此我们应当对市场预期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抓住机遇,科学应对。目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对市场中有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提升信心。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红茶(包括红条茶、中高档金牙茶、CTC红碎茶)市场基本找回,价格虽略为偏低,但已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绿茶再度成为大众的常态饮料,销量从小中回升,价格逐渐走出低谷;普洱茶从神秘的云雾中走出来,作为茶叶的一个普通成员,很低调的姿态,以“辉煌价”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在倾销自己,力争发挥新一轮资金效率,这一切都表明新一轮茶叶市场复苏已经萌芽,如果我们加以科学的诱导,有望在未来的五年内达到高潮,这是凤庆茶叶经济振兴的又一个机遇,我们必须有准备地把握。
(一) 坚定凤庆茶产业发展的信心
凤庆具有悠久的茶产业发展历史。凤庆种茶历史悠久,十六世纪,就有著名的太平茶,玉皇阁茶的记述,1639年徐霞客到顺宁的《游记》中载:“从右甸(保山市昌宁县)来顺宁(凤庆),经塘抱营(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宿梅姓家,梅氏老人,煎太华茶予以待之。”1906年知府琦磷和城绅陈维寅捐资倡辟凤山为茶园,成片种植。1938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奉令开发西南茶区,派冯绍裘到顺宁筹建茶厂,创制成滇红茶,凤庆即为滇红的故乡和发源地。
1950年至1958年政府非常重视发展茶叶生产,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扶持,凤庆成为红茶的主产县,茶叶已是全县的拳头产品,是农民致富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茶叶种植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6.5万亩,产量从550吨发展到2000吨,实现了茶叶生产史上的第一个飞跃。
1978年至2008年,政府以增加科技含量,建设高优茶园,实行低产茶园改造,奖励种植,谋求面积与单产双增的发展战略,同时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兴建了一批拥有年生产能力在一万担以上的精制茶厂, 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逐步走集约化茶园的路子,建设高优茶园、生态茶园为发展方向。2008年末种植面积达26万亩,茶叶社会总产量达1.65万吨,生产加工精制茶9961吨,产值数亿元的重点产业。
凤庆茶产业发展具有优惠的政策环境。从政策的层面上看目前发展茶叶产业至少有以下七大政策优势: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退耕还林政策将茶叶列为项目之一,退耕还林的若干扶持措施将促进茶叶生产。二是国家免征茶叶农业特产税,使茶叶生产的税收负担大为下降,从生产到流通的税负下降了近60%,且这一利益直接转移到农业生产环节。三是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制、农业初级产品增值税抵扣进项税率偏高,增值税税负轻,使得茶叶生产企业轻装上阵,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四是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即茶叶企业当年购进机器设备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给新办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税收优惠。五是茶叶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理顺,特别是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政策的实施使茶叶出口成本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竟争力进一步增强。六是严格增值税销售环节纳税,严禁沿途设卡征收税款,打破地域封锁,使得茶叶流通大为便捷,茶叶市场十分活跃。七是税收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金税工程的运行和全国税收征管软件的推行,全方位地增强了国税机关的服务功能,税务机关在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方便的税收服务的同时,也为纳税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有利于茶叶企业的公平竞争。
(二)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市场规律
从上一轮的茶价高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具有明显的泡沫成份,泡沫的破灭只是瞬间的事。但我们的众多企业家却雾里看花,盲目追潮,更无法做到把握时机,见好而收,反而高价狂购,导致了2.54亿元在库存,2.1亿元的潜在亏损,0.5亿元的当年亏损。严重挫伤了企业的元气,丧失了茶农的信心。市场经济并不是神秘莫测,更不是雾里看花,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价值规律是一定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当价格严重脱离价值时,必然会受价值规律的制裁和调节。价格过高,市场过热,必将招致大量生产,供过于求,同时伴随着假、冒、伪、劣大量涌现,蕴藏危机的来临。价格太低,市场低靡,又将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产量减少,发生新一轮供不应求,使价格逐渐回升,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游戏准则。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高
企业决策管理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学习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 正确引导,适度投入,激活产业
众多茶农、茶叶经营者由于身处纷繁的市场中,加之由于自身市场经济知识和营销素质的限制,经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应当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加以正确的引导,行使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提倡合理的经营方式,培养科学的经营理念。凤庆县的茶叶产业应当走一条生产总量为红茶六成、绿茶三成、普洱一成的“6+3+1”的产品总量结构模式。红茶是凤庆县的传统优势,扬己所长避己之短,发挥优势,是一个产业,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在生产方式上,初加工型茶叶原料基地的概念尚未得到较好改变。我们五十年艰苦创业的结果成了发达地区廉价的原料基地。具体表现是:一是大量毛茶以“采摘工资+短途运费”的价格基础和现金流量流向发达地区;二是伴随着增值税避税加工方式的兴起,即外来流动客商就地收购鲜叶和毛茶,就地委托当地厂家加工后无税外运,其价格基础是“鲜叶价+加工费”,增值空间和计税基础极低;三是少数招商引资企业,以跨省市集团经营方式,在我县设立原料收购和初加工车间,以关联价格转移产品,其价格基础是“收购成本+加工费用+计税毛利”增值空间和计税基础与同类非关联企业销价相比低出15%至20%。对此建议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应当运用经济管理的职能加以有效调控和监管。
(作者单位:凤庆县国家税务局)
相关热词: 凤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