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评优优先,好不热闹。与别的地方别的行业不同,安溪茶业的评优评先几乎贯穿全年,而且从1988年茶业活动开始活跃以来,全年性的评比活动名目很多,从未间断。
但综观20年来,安溪大小不下千次的各类评比,所评对象不是安溪茶企茶店,就是安溪茶农茶商,安溪茶业的衣食父母———茶叶消费者,却从来没被列为评奖对象,“评己不评彼,肥水不外流”,遂成现象遂成惯例。
客观地说,这本无可厚非,其对安溪茶业发展所起作用,更不能被人低估。但是形势毕竟不同了,安溪茶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已经或者说正在转为对茶市终端的关注。消费者对安溪茶叶的热度如何,消费群能否扩大,消费量能否提升,是决定安溪茶业能做多大文章的根本。
由安溪县政府主导设立一个消费大奖,并不意味着安溪茶叶已经到了需要奖项刺激才能行销的程度。相反,人们有许多理由论证大奖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信号,表明安溪正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可能萎缩的内需市场,而且先声夺人,走在同行应变之前,必可赢得主动。
与此同时,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安溪茶业引入激励机制20年后,促进产销互动、完善激励评比机制的题中之意。不管怎么说,以人为本,关注消费动态,关注消费者,是安溪茶业日后发展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事关安溪茶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战略性大事。
评奖二十年 奖项数不清
再过几天,安溪县庆祝改革开放30年大会就将召开。在这个大会上,安溪县委、县政府将隆重表彰“安溪十大风云人物”,据悉这十大人物,其中就有2人来自安溪茶界。
这只是今年初以来安溪涉茶评比中的一个项目。稍早,安溪铁观音企业质量管理大赛,历时3个月,数十家安溪茶企参评,最终评出16家优胜企业;再往前,安溪去年举行声势浩大的“十佳茶企”、“十佳品牌”评比,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次评比产生部分“双十佳”单位、部分十佳茶企和部分十佳品牌。
除了这些由安溪县政府或部门主办的评比外,过去20年来,名种茶王赛、技术大赛,更是一种评优评先。记载显示,1988年安溪举行全国征歌大奖赛以来,茶事活动每年举行,有县级的、乡镇级、村级的,有在本地活动的,也有在外地外省活动的,还有由其他涉茶单位组织或联合组织的各种评比活动。
20年来,谁也搞不清评比过多少次,有过多少名目,又有多少人多少企业参加。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安溪开在全国约3万家茶店,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是没有获得过奖牌荣誉的,也就是说,他们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各类评比。评比总量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获奖人无数 无一是外人
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评比,使无数涉茶人士获得各种荣誉称号。但有一点却格外明白,那就是这些评比,无一是针对安溪以外人士的,更不用说是消费者。
翻开安溪历年评比留下的资料,参评者条件往往都有一条,那就是一定要是安溪茶企,甚至特指安溪人。哪怕近几年,所谓的安溪茶企,其实已包括部分外省外地茶企;所谓的安溪茶商,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外省外地人士。
这样的条件限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比如规定参评茶企,须在安溪进行工商登记,或者规定须取得“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使用权等等。毫无疑问,这当中有部分评比,属于安溪“自家事”,或因某个评比是特定的,因此组织者不得不作此规定。但长达20年来都如此,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因为安溪茶业早已超越安溪,安溪茶业的参与人员,也早就不局限于安溪人。
细心人士指出,无论奖项是虚是实,是大是小,过去20年来,安溪组织的有关涉茶评比,安溪以外人士是不被列作对象的。至于消费者,那从来就与安溪的涉茶评比不沾边,哪怕只是作为边边角角的参与者,也从未出现过。
消费者不被作为各类各项涉茶评比的对象,反映了安溪茶业引进激励机制后,眼光向内不向外的局限性,也反映了这20年来,安溪茶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练内功”方面。一定程度上这是合乎安溪实际的,但从更大的方面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疏忽。尽管人们大多愿意相信,安溪茶业重视消费者,但找不到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尤其没想到,给消费者以激励也是拓宽市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政府设大奖 激励多喝茶
消费者是上帝,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过它说的是消费者权益。若要形容茶叶作为民生产品的产销联系,“消费者是茶业衣食父母”这句话,当最贴切不过。
安溪茶业发展到今天,业态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发人深省。有识之士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安溪茶业是否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是否将消费者当作衣食父母。某种意义上,安溪茶业能否保住现有优势,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摆正产业与消费者的依存关系。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未来数年随着结构调整,国内购买力下降已是无法避免的趋势。购买力下降连带影响茶叶销售,包括安溪铁观音的销售,看来也将难以避免。在这样的前景下,安溪茶业密切产销关系,巩固茶业市场,稳定市场占有率,扩大茶叶消费群体,将是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措施之一。
设立“安溪铁观音百万元消费大奖”,不失为密切产销联系的办法之一。这就是说,安溪县政府将像奖励茶业生产那样奖励茶叶消费,使消费者也成为共享安溪茶业发展成果的对象,其作用一半是回报社会,一半是鼓励消费忠诚度以及消费大户。
举例来说,目前中央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元,保持国内GDP增速。这些投入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着钢铁、水泥、施工单位。安溪茶叶应瞄准这些行业,设计出适合他们消费的“降温茶”、“工地茶”等,并在这些单位的茶叶消费中设立大奖,鼓励选择安溪茶,鼓励多喝安溪茶。
“百万元大奖”还应瞄准过去几十年来,安溪茶的消费老客户、大客户,以及奖励政策推出后,新增的客户群、消费群,例如酒店消费、机场消费、车站消费、单位用茶消费、礼品定购消费等。
技术层面上,或许有人会提出如何核定消费量。这的确是个难点,但以安溪中国茶都为例,凡在交易市场买卖都过磅都有记载,一年累计下来不难评出购茶大户;如若在各茶店广泛评比,则茶店开出的税票应视为有效评选依据。再有麻烦,由安溪县茶业总公司监制售茶票据,当是解决的办法之一。
“百万元大奖”并非颁给买茶最多的一户或一人,事实上它可以设立若干奖类,细化诸多奖项,一年一评,给予隆重颁奖,以彰显政府对他们的肯定和谢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安溪茶叶的消费圈。
政府设立消费大奖,并非指政府财政包办大奖事务,即使是为大奖买单,也可动员涉茶企业出资,成立奖励基金组织,政府投入启动资产,茶企、茶农、茶商都可以出一些,因为大奖的效应受益的是整个业界,大家都出一点很合理。
政府还应鼓励大茶企,加强消费互动,密切客户关系,投入资金进行拓市努力。各茶企也可设立针对消费者的奖项,可用现金奖励,也可用茶叶奖励。总之,多喝茶有奖励,多喝茶不吃亏,应当成为一种时尚。
与此同时,茶业宣传还应针对茶叶消费多开栏目多作宣传,把一些有20年、10年历史的安溪茶消费者、爱好者、市场贡献者的经历、故事,以及长期饮茶对人生、事业有帮助的事迹,多作挖掘多作宣传,以营造气氛,策应鼓励消费茶叶的活动,保持热度,持久开展。
“从评内到评外,从奖励生产到奖励消费,若能完成这一提升,则安溪茶业不愁发展动力,不愁发展后劲。”有关专家这样说。只是不知道,在安溪茶业可持续发展课题中,消费者是否被纳入视线?是否被作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关热词:
安溪
茶业
喝茶
思维
评比